lpo与cpo:光互连技术的转折与协同发展 -凯发k8国际手机app下载

光模块、odsp与交换机交换芯片是数据中心光互连的核心组件,而lpo(线性驱动可插拔光学)和cpo(共封装光学)的出现正推动行业向更低功耗、更高密度演进。

一、核心组件功能解析

1.光模块:光电转换的桥梁

光模块是实现电信号与光信号相互转换的关键器件,广泛应用于数据中心、电信网络等场景。其核心功能包括:

光电转换:发射端通过激光器将电信号调制为光信号,接收端通过探测器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。

速率适配:支持从100g到1.6t的多速率标准(如qsfp-dd、osfp等),满足不同距离(50m至2km)的传输需求。

信号处理:传统光模块依赖dsp芯片进行信号均衡、纠错和色散补偿,例如400g光模块中dsp功耗占比约50%。

光模块爆炸图

 

2.odsp:光模块的“大脑”

odsp(光数字信号处理器)是光模块内价值量最高的电芯片(占bom成本20%-30%),其核心作用包括:

调制与解调:在数通场景中,pam4odsp通过4电平调制提升单通道速率(如50g/100g),并补偿信号失真;在电信长距场景中,coherentodsp采用相干调制(如qpsk)实现高灵敏度传输。

信号再生:通过数字信号处理(如前向纠错fec)恢复受损信号,确保长距离传输的可靠性。

功耗痛点:800g光模块中odsp功耗约6-8w,成为光模块功耗的主要来源。

3.交换机交换芯片:数据转发的中枢交换芯片是交换机的核心,负责高速数据帧的路由与转发,其功能包括:

端口互联:支持多端口高速连接(如112gserdes),实现服务器、存储设备间的低延迟数据交换。

协议处理:集成pam4调制、cdr(时钟数据恢复)和流量控制功能,确保信号完整性。

协同优化:在lpo方案中,交换芯片需承担部分原由odsp实现的信号补偿功能,如线性均衡和时钟恢复。

二、lpo与cpo的技术突破及影响

1.lpo:可插拔架构的降本增效

技术特点:

去dsp化:通过高线性度driver/tia芯片替代dsp,取消cdr和复杂数字处理,使800g lpo模块功耗成本以及延迟大大降低。

兼容性:保留qsfp-dd/osfp等可插拔封装,支持热插拔维护,适合短距(<2km)ai算力集群和成本敏感场景。

标准进展:基于oifcei-112g-linear-pam4协议,已支持800g部分产品商用,但224gserdes仍需进一步验证和探索。

 

行业影响:

功耗革命:单机柜100个400glpo模块年省电费超2000元(pue1.5),散热成本同步降低。

供应链重构:减少对marvell/broadcom等dsp厂商的依赖,推动driver/tia芯片国产化。

场景局限:依赖交换机asic的信号补偿能力,适合同构网络,在异构复杂网络中竞争力较弱。

 

2.cpo:共封装架构的性能跃升

技术路径:

近封装演进:从npo(光学引擎与芯片同板)到cpo(芯片与光引擎共封装),信号传输距离从10cm缩短至毫米级,功耗降低30%-50%。

集成形态:分为a型(2.5d封装)、b型(chiplet封装)和c型(3d封装),逐步实现硅光芯片与交换asic的深度融合。

硅光核心:cpo依赖硅光技术实现高密度光器件集成,预计2030年硅光市场份额将达60%。

 

行业影响:

性能提升:1.6tcpo系统可支持51.2t总带宽,延迟降至亚纳秒级,满足ai训练集群的超高带宽需求。

生态挑战:初期依赖专有设计(如nvidiaquantum-x),缺乏统一标准,且光引擎故障需整机更换,运维成本高。

市场分化:cpo主要用于纵向扩展(scale-up)网络(如多机柜ai集群),而横向扩展(scale-out)仍依赖可插拔模块。

 

三、未来趋势与技术博弈

1.多技术共存:

lpo主导中短期:2025-2027年,lpo在ai算力集群和中小数据中心快速渗透,预计2027年新增超800万个1.6tlpo端口。

cpo长期潜力:2030年后,随着硅光工艺成熟和生态完善,cpo在超大规模数据中心逐步商用,尤其在100t 速率场景。

传统模块延续:dsp方案仍将在长距、异构网络中占据主流,且通过link optimized-dsp优化功耗。

 

2.技术协同创新:

硅光融合:硅光技术同时支撑lpo(降低driver/tia成本)和cpo(实现高密度集成),成为两者的底层技术基础。

封装突破:3d封装和tsv(硅通孔)技术推动cpo向c型演进,进一步缩小体积并提升散热效率。

标准统一:ieee802.3和oif的推进,将加速lpo的互联互通;而cpo需建立开放生态以解决兼容性问题。

 

3.产业链重构:

芯片厂商:marvell/broadcom在dsp领域仍具优势,但需应对lpo的冲击;nvidia/intel通过cpo整合硅光与asic,强化系统级竞争力。

光模块厂商:中际旭创、新易盛等积极布局lpo/cpo,但需平衡技术投入与市场需求,避免过早押注单一方案。

代工厂:台积电、意法半导体等加大硅光产能,推动cpo规模化生产。

 

四、总结

lpo和cpo的出现标志着光互连技术从“可插拔主导”向“集成化演进”的转折。lpo以低功耗、易部署的特点成为中短期主流,而cpo凭借极致性能代表长期方向。两者的博弈将推动数据中心架构向更高效、更智能的方向发展,同时也为硅光、先进封装等底层技术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。未来,多技术路线的协同发展将成为行业常态,而标准统一与生态合作将是决定技术落地速度的关键。

网站地图